

第1页 / 共3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2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人的认识从何而来》试讲逐字稿一、导入新课师:同学们,大家好!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,无数思想家都在追问:我们的认识究竟从何而来?是生而知之,还是后天习得?比如老子认为“不出户,知天下”,而苟子却强调“求之而后得”。这些观点究竟谁对谁错?今天,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,走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殿堂,探索“人的认识从何而来”的奥秘。二、新课讲授(一)认识与实践的概念解析1.认识的本质与形式师:首先,我们来看三位思想家的观点。(展示材料)老子、苟子和柏拉图对认识的来源有不同看法,请这位前排眼神明亮、正在认真思考的同学概括他们的观点。生:老子认为认识是“生而知之”,苟子强调后天学习,柏拉图觉得认识是对“理念世界”的回忆师:概括得非常准确!那这些观点有什么不足呢?请这位穿蓝色校服、手举得高高的同学回答。生:老子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,苟子没揭示认识本质,柏拉图的观点有神秘主义色彩。师:分析得很到位!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。这种反映有两种形式,请大家思考: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?请这位戴眼镜、正在做笔记的同学回答。生:感性认识是感觉、知觉等表面认识,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本质认识。师:正确!二者辩证统一,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,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。2.实践的概念与类型师:接下来学习实践的概念。请大家阅读课本后回答:什么是实践?请这位穿红色校服的同学回答。生: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,能把观念变为现实。师:准确!实践有哪些基本类型呢?请这位总是积极参与的同学回答。生:包括生产实践、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