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第1页 / 共8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7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各位评委老师好!今天我将以《交流与传承一东西文化碰撞中的艺术嬗变》为题进行说课。以下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展开阐述。一、说教材我所授课的内容选自人美版高一《美术》课程,属于“文化理解与美术鉴赏”模块。教材以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艺术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发展为脉络,通过郎世宁、徐悲鸿、齐白石等艺术家的经典作品,系统呈现“中西融合型”与“"传统创新型”两条艺术嬗变路径。教材以《乾隆大阅图》《奔马》《虾》等作品为载体,引导学生从造型、技法、观念等维度观察差异,理解艺术风格与时代背景、文化交流的深层关联。本课既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延续,也是对近现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启蒙,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是艺术创新的动力源泉,传承与融合共同构成文化自信的根基,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视野与本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课程。二、说学情我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,其认知特点如下:从知识基础来看,学生通过初中美术学习,已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类型(如工笔、写意)和审美特征(如“以形写神“),但对近现代中西文化碰撞下的艺术变革缺乏系统认知,尤其难以将作品风格与具体历史事件(如“西学东渐“新文化运动“)建立关联。从认知能力来讲,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像观察与对比分析能力,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待提升,对“艺术嬗变”“文化碰撞”等抽象概念的理解需借助具体案例支撑。例如,学生能直观感知徐悲鸿作品的写实风格,却不易理解其“以艺术救国”的创作理念与时代背景的关联。从学习需求出发,学生对贴近现代生活的艺术形式兴趣浓厚,但容易忽视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。需要通过跨时代、跨风格的作品对比(如唐代韩干画马与徐悲鸿画马),引导学生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内在逻辑,激发其对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动思考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