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第1页 / 共6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5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一年级下册〈小池〉无生说课设计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:大家好!我是今天的说课教师,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一年级下册识字一《古诗二首》之《小池》。以下,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。一、说教材教材分析:《小池》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经典诗作,收录于统编版一年级下册“识字一”单元。全诗通过“泉眼、树阴、小荷、蜻蜓”等意象,勾勒出一幅清新灵动的初夏池塘图景。“无声惜细流“照水爱晴柔”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景物情感,“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”则捕捉到生命初萌的瞬间,语言浅近却意境深远。教材配套插图以工笔画风格呈现泉流潺潺、荷叶初展、蜻蜓伫立的画面,与诗句形成“诗画互注”的学习支架,契合低段学生“图像优先”的认知特点。教材地位:本课是单元“自然意象启蒙”的核心课例,前承《春夏秋冬》的四季认知,后启《古对今》的对仗感知。作为小学阶段首次接触的杨万里诗作,它承担着“感受古诗画面美、体会自然情趣、习得观察式阅读法”的三重任务,是连接“日常观察”与“诗意表达”的桥梁,为后续学习《荷叶圆圆》《静夜思》等篇目奠定审美基础:二、说学情学情分析:一年级学生对自然景物有强烈好奇心,但在古诗学习中存在以下特点与挑战·优势:能识别“荷花、蜻蜓”等常见物象,具备“看画面说句子”的表达基础(如“小蜻蜓停在荷叶上”);对拟声词(如“哗哗")、叠词(如“尖尖”)敏感,易感知语言节奏。·难点:①诗意理解断层:对“惜、爱”等拟人化表达的抽象情感难以体会(如“泉眼怎么会惜细流?”),需借助生活经验转化。②画面整合困难:难以将四句诗串联成连续画面,需通过“空间定位法”(如“泉眼在池边,树阴在水面,小荷在中间,蜻蜓在上头”)建立场景逻辑。③朗读节奏机械:易将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读成“小荷/才露尖/尖角”,需通过动作打节拍”强化“二二三”节奏(如“小荷一才露一尖尖角)。·需求:需通过“多模态体验一情境化解读一游戏化诵读”的路径,降低理解难度,激发对自然诗的兴趣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.语言建构与运用: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