》-af1032c443-docx-1.webp)
》-af1032c443-docx-1.webp)
第1页 / 共4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3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碳的氧化物》第2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!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《碳的氧化物》第2课时。下面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。一、说教材本课时聚焦一氧化碳的性质与应用,是碳氧化物专题的深化学习。教材通过“对比二氧化碳一探究一氧化碳一整合知识体系”的逻辑链条,系统构建一氧化碳的知识网络,既承接二氧化碳的性质,又为后续学习金属冶炼、燃料燃烧等内容奠定基础。作为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,通过“性质一用途一安全”的关联渗透社会责任意识,在教材中起到“知识整合一能力提升”的关键作用。二、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,但在一氧化碳的认知上存在三重障碍:难以理解“分子构成差异导致性质不同”的微观本质:对一氧化碳的毒性、还原性等化学性质缺乏系统认知;在“性质一用途一安全”的知识关联上存在断层。同时,学生对“煤气中毒”有一定生活认知,但缺乏将其与化学性质关联的能力,对一氧化碳在工业中的应用(如冶炼)认知模糊。教学中需通过对比分析、实验可视化和生活案例,帮助学生跨越从“零散认知”到“系统建构”的思维鸿沟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1.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:能从一氧化碳燃烧、还原氧化铜等宏观现象,分析其分子结构和反应本质,建立“微观结构一宏观性质”的关联思维。2.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:通过一氧化碳可燃性、还原性实验探究,培养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能力,在实验装置优化中激发创新思维。3.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:认识一氧化碳的“功与过”,形成“安全使用、合理利用”的科学态度,理解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中的社会价值及环保意义。4.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:基于实验现象推理一氧化碳的性质,建立“提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模型建构”的认知模型,提升逻辑推理能力。四、说教学重难点·教学重点: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(颜色、状态、密度、溶解性);化学性质(可燃性、毒性、还原性);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及鉴别方法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