》-c09c5e295e-docx-1.webp)
》-c09c5e295e-docx-1.webp)
第1页 / 共5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4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碳单质的多样性》第2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!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《碳单质的多样性》第2课时。下面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。一、说教材本课时是碳单质专题的深化学习,在前一课时研究碳单质物理性质的基础上,聚焦碳的化学性质。教材通过“常温稳定性一燃烧反应一还原反应”的逻辑链条,系统构建碳的化学性质体系,既巩固“结构决定性质”的学科观念,又为后续学习一氧化碳、金属冶炼等内容奠定基础。作为碳元素化学性质的核心课,它承上启下,通过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书写,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和实验能力,在教材中起到“性质建构一能力提升”的关键作用。二、说学情九年级学生已掌握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“结构一性质一用途”的认知模型,但在化学性质学习中存在三重障碍:对“常温稳定一高温活泼”的性质变化缺乏条件意识:难以理解碳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微观本质;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上存在抽象思维困难。同时,学生对“古代字画保存“煤炉中毒”等生活现象有一定认知,但缺乏将其与化学性质关联的能力。教学中需通过生活案例引入、实验可视化和概念梯度建构,帮助学生跨越从“现象观察”到“本质理解的思维鸿沟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10.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:能从古代字画不褪色、煤炉中毒等宏观现象,分析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性质,建立“条件一性质一现象”的关联思维20.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:通过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探究,培养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能力,在实验装置优化中激发创新思维。30.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:认识碳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,形成“安全用碳、环保用碳”的科学态度理解碳化学在冶金工业中的社会价值。40.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:基于碳与氧气、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,推理其化学性质,建立“实验现象一反应原理一方程式书写”的认知模型,提升证据分析能力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