》-f476e58e29-docx-1.webp)
》-f476e58e29-docx-1.webp)
第1页 / 共5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4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原子结构》第2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!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《原子结构》第2课时。下面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。一、说教材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基础上,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和离子形成的深入探究。教材通过介绍核外电子分层排布、原子结构示意图及离子的形成,帮助学生完善原子结构的认知模型,是从“原子内部构成”到“核外电子行为”的认知深化。本节课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、化学式书写等知识奠定基础,在“物质构成的奥秘”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,是突破微观知识学习难点的重要环节。二、说学情学生已初步掌握原子的构成及粒子间的数量关系,但对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规律缺乏直观认知。他们在物理课中接触过电荷概念,但对电子分层排布、离子形成等抽象知识理解困难。由于微观知识远离生活经验,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,需要借助直观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理解。教学中需通过形象化手段,将抽象的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过程转化为直观体验,逐步建构微观粒子行为的认知模型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10.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:能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核外电子排布,建立宏观元素化学性质与微观电子排布的联系。20.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:通过分析1-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,培养归纳电子排布规律的探究能力,激发模型建构的创新思维。30.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:通过离子形成的学习,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,认识微观粒子行为对物质性质的影响。40.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:基于原子结构示意图等证据,推理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,建立“结构一性质一应用”的认知模式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