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第1页 / 共4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3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姹紫嫣红》无生说课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:大家好!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《梨园撷英》第6课《姹紫嫣红》,这是一节充满古典美学韵味的欣赏课。下面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。一、说教材《姹紫嫣红》选自昆曲经典剧目《牡丹亭·游园》,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《梨园撷英》的重要教学内容。《牡丹亭》由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,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具有极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。《姹紫嫣红》作为《牡丹亭·游园》的高潮部分,由[皂罗袍[好姐姐]两种曲牌构成,其唱腔细腻委婉、节奏舒缓,通过华丽典雅的曲辞,如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。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”,生动刻画了杜丽娘游园时从惊喜到哀怨、千回百转的复杂心态。从音乐角度看,昆曲属曲牌体,音乐分南曲和北曲,演唱注重吐字、过腔和归韵,装饰唱法丰富,旋律性强;从文化角度讲,昆曲被誉为“百戏之祖、百戏之师”,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"。将《姹紫嫣红》纳入课堂教学,不仅能让学生领略昆曲独特的艺术魅力,感受古典音乐的细腻与深邃,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。二、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对音乐学习抱有较高热情,正处于变声期,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科学发声方法的指导。在知识层面,他们已掌握基本音符、节拍等音乐基础知识,部分学生具备一定演唱能力,但在音准、节奏把控上存在明显个体差异。学生普遍对流行音乐兴趣浓厚,而对昆曲这类传统戏曲接触较少,音乐理论知识相对薄弱,对昆曲复杂的曲牌结构、独特的唱腔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理解不足。在学习能力方面,他们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,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待提升,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,参与度不均衡。因此,教学中需结合学生兴趣特点,采用多样化、趣味性的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对昆曲艺术的学习兴趣,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昆曲的魅力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10.审美感知:通过观看视频、聆听示范、模仿哼唱、小组讨论等活动,培养学生对昆曲音乐的感知能力,让学生感受《姹紫嫣红》细腻委婉的唱腔、舒缓的节奏以及典雅的曲辞之美,提升音乐审美素养。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