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历史说课稿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》

高中历史说课稿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》-考神资料苑
高中历史说课稿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》
此内容为付费资源,请付费后查看
1
立即购买
您当前未登录!建议登陆后购买,可保存购买订单
付费资源

第1页 / 共6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5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》说课稿*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:大家好!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《中外历史纲要(上)》第四单元第3课《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》。下面,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阐述。一、说教材本课作为第四单元“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上承第2课《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》,下启第14课《清朝后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》,聚焦17世纪中期至9世纪初清朝从鼎盛走向危机的历史进程。教材通过“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“疆域的奠定"“统治危机的初显”三大子目,展现清朝前中期在政治制度、疆域拓展、经济文化上的成就,以及人口压力、政治腐败、外来侵略等深层矛盾,凸显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近代化挑战的历史脉络。其编写逻辑既注重纵向时序梳理,又强调横向多维度分析,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王朝兴衰规律和近代社会转型奠定基础。二、说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,他们已掌握明清政权交替的基本史实,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问题分析能力,但存在三方面认知需求:10.知识层面:对“康乾盛世”的具体表现(如军机处作用、疆域管理措施)缺乏系统认知,易将“鼎盛与“危机”割裂看待20.能力层面:难以从政治、经济、思想、外交多维度分析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,历史解释能力待提升,30.情感层面:对清朝统治的民族政策、对外关系存在碎片化认知,需通过史实感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凝聚力。因此,教学中需借助史料情境与问题链,引导学生从“现象认知”转向“本质探究”,建立历史发展的整体观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基于教材定位和学情分析,我将核心素养目标凝练为: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3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