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第1页 / 共4页
试读已结束,还剩3页,您可下载完整版后进行离线阅读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》无生说课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:大家好!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》。下面,我将从教材、学情、核心素养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法、学法、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。一、说教材本课是统编版必修《中外历史纲要(下)》第七单元第17课的内容,聚焦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、进程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。教材以“矛盾激化-战争爆发-秩序重建”为逻辑主线,先分析法西斯主义兴起与战争策源地形成,再阐述战争的主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,最后剖析雅尔塔体系的构建与影响。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关键章节,本课上承一战后凡尔赛·华盛顿体系的瓦解,下启冷战格局与殖民体系崩溃,在教材体系中起到连接战争与和平、传统国际秩序与现代国际格局的关键作用,是理解20世纪国际秩序变迁的核心内容。二、说学情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。他们通过初中学习和前课铺垫,对二战的基本史实有初步了解,但存在三重认知局限:一是对“绥靖政策“雅尔塔体系”等抽象概念理解停留在表面,难以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;二是对战争进程的时空关联缺乏系统认知,无法深入分析战役之间的战略联系:三是对战争影响的评价缺乏辩证思维,难以全面认识其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作用。不过,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史料分析能力,对战争中的典型战役和国际政治博弈有较强的探究兴趣,这为开展“史料实证+辩证分析”的深度教学提供了可能。三、说核心素养四维目标·唯物史观:引导学生理解二战爆发的经济根源,认识战争推动国际格局变革的历史规律,如殖民体系的瓦解。·时空观念:通过时间轴与战争地图,帮助学生梳理二战进程与战后秩序构建的时空脉络。·史料实证:借助《慕尼黑协定》《联合国家宣言》等史料,培养学生解读文献、论证历史的能力。·家国情怀:通过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,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感。四、说教学重难点
暂无评论内容